检验科建议技术处理耐药率特别高的数据,有道理吗
我科每季度对常见病原菌的药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了让数据不出现常识错误,数据统计完成以后,我们特意请微生物室主任帮助审核。结果当主任看到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少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都很高(80%以上)的时候,建议对这些耐药率太高的数据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处理,要么不向临床发布这些耐药率太高的数据,要么将鲍曼不动杆菌与醋酸钙不动杆菌的数据合并在一起发布。理由有几点,一是耐药率太高,会导致临床医生从一开始就选用高级别的抗菌药物,二是每季度几十株数据(60株左右),恐没有统计学意义。我觉得他说得挺有道理。我倒还有另外一个理由,我认为一般病原学数据主要来源于重症感染,或者感染病程比较长的患者。那么我们是否需要提醒临床在参考这些数据经验选药的时候,需要分析一下这些数据的适用人群?譬如说,社区感染患者并不适用?其他医院是如何处理这些情况的呢?微生物室主任说得有道理吗? 1.每季度统计的常见病原菌都是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如果是统计的全部感染的病原菌的药敏,为什么不让微生物室统计呢?如果统计的全部都是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药敏情况当然对社区感染不适用。2.贵院单纯的醋酸钙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很多?与鲍曼合并统计后能将耐药率拉低多少呢?
中国耐药监测中的一些耐药率,确实是有可能超过真实情况的。
一个重要的引起耐药率高的原因是,一些不需要做药敏的菌,我们都做药敏了,比如一定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定植菌,在国外是不做药敏,而我们都做了,引起了耐药率的“虚高”。
不过由于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太多,我们的耐药率也确实比较高的。
樵夫 发表于 2013-10-29 21: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每季度统计的常见病原菌都是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如果是统计的全部感染的病原菌的药敏,为什么不让微生物室 ...
是全部感染的病原菌,貌似这么多年都是我们统计的,有助于了解耐药状况,对抗菌药物管理还是有不少帮助的,我们可以登录LIS,同时与微生物室配合也很默契,倒也没有增加多少工作量。那么你对由院感科统计有何看法?你们是将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病原菌分别进行统计吗?
合并以后的数据,我比较了一下,耐碳青霉烯类就下降了差不多20%。这种做法是行规吗? 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3-10-29 22: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耐药监测中的一些耐药率,确实是有可能超过真实情况的。
一个重要的引起耐药率高的原因是,一些不需 ...
微生物室主任的顾虑,我以前也不是没有过,但不知道如何解决。微生物主任建议的做法符合行规吗?可行吗?据您所知,其他医院有没有这种做法?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困扰? 要么将鲍曼不动杆菌与醋酸钙不动杆菌的数据合并在一起发布
2011年那个AB的诊治专家共识里面是不是提 实际上在医院内不动杆菌很难鉴定到种,检出的基本都是鲍曼不动杆菌和醋酸钙不动杆菌和其它不动杆菌主要这几种,只是有的医院直接报告鲍曼不动杆菌。 是这样吗? 楚楚 发表于 2013-10-29 22: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微生物室主任的顾虑,我以前也不是没有过,但不知道如何解决。微生物主任建议的做法符合行规吗?可行吗? ...
自己主观地修改数据不合适的,而是应该在结果讨论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讨论。 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3-10-29 2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自己主观地修改数据不合适的,而是应该在结果讨论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讨论。
或许他们认为这是比较有效率的做法,解释受众面有限,修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1_9:} 楚楚 发表于 2013-10-29 22: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或许他们认为这是比较有效率的做法,解释受众面有限,修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这很可能他们的想法,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讨论的。就是人为地降低耐药率,那么,修正多少是合理的呢?10%,还是20%?又如何去论证这样的幅度是合理地呢?非常复杂呀,不是简单地数据修正一下就可以解释清楚的。
CEO把这个问题拿出来供大家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safihu 发表于 2013-10-29 22: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要么将鲍曼不动杆菌与醋酸钙不动杆菌的数据合并在一起发布
2011年那个AB的诊治专家共识里面是不是提 实际 ...
您提到的这个问题,我找到原文了。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中写到:根据DNA杂交技术,不动杆菌分为25个DNA同源群(或基因型)。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很难将不动杆菌鉴定到种水平,准确将不动杆菌鉴定到种常需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目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采用传统的生化试验和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如API 20NE、Vitek 2、Phoenix和MicroScan WalkAway等)鉴定不动杆菌,由于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不动杆菌基因型3和不动杆菌基因型13TU生化表型十分接近,很难区分,通常都鉴定并报告为醋酸钙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部分医院则直接报告为鲍曼不动杆菌。因此,目前临床报告的鲍曼不动杆菌实际为“鲍曼不动杆菌群”。“鲍曼不动杆菌群”的四种菌种致病力、耐药性相近,临床诊断和治疗相似。
按照这段话的意思,一是微生物室分别报告鲍曼不动杆菌和醋酸钙不动杆菌,是在忽悠?压根区分不了鲍曼不动与醋酸钙不动;二是即便是忽悠,它们的耐药性也相近,合并与否,从耐药性的角度影响不大,但增加了统计量,这样使统计更有意义一些?我的理解有道理吗?请其它微生物专家也帮助分析一下,好吗? 楚楚 发表于 2013-10-29 22: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提到的这个问题,我找到原文了。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中写到:根据DNA杂交技术 ...
是的,看完后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微生物专家是否可以来确定一下。 数据偏高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关于MDRO定义的问题,目前卫生部对MDRO的定义我觉得会造成MDR虚高的情况。我们关于MRD-AB的定义与微生物室磋商多次后确定的。此外,还需要剔除一些重复数据,例如某患者属于MDR-AB,连续多次痰培养都为MDR-AB,应该确认为一次。
还有不知道您那边MDRO的数据是如何获得的,是院感监测系统直接抓取的嘛?据我们观察,WHONET结果与LIS对接间,存在数据丢失或者增补的情况。如果院感软件后台设置不当,对MDR数据提取也会存在问题,与WHONET不一致。
基于这些情况下,如果药敏的结果确实反映了临床感染患者的情况,那还是应该报真实数据,供临床医生去参考。我们去协助修正数据,这也不合适啊。比如MDRO预警该怎么办呢?什么都可以修饰,数据也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蓝鱼o_0 发表于 2013-10-29 23: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数据偏高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关于MDRO定义的问题,目前卫生部对MDRO的定义我觉得会造成MDR虚高的情况。我们 ...
我们没有统计MDR-AB,只统计了CR-AB。我们的数据来源于LIS,关于重复株的问题,具体他们怎么处理的,还需要再了解一下。貌似很难有一个精准的数据,似乎止于大概,差不多,聊胜于无?{:1_7:} 如果耐药率超过80%,这种抗菌药物在针对该细菌就不应该选择了,而应该将药品下架。
让我选择当然是报告真实数据,同时要进行警示 本帖最后由 石桥wshh1975 于 2013-10-30 08:53 编辑
1.假设以鲍曼不动杆菌可以鉴定为前提,那鲍曼不动杆菌与醋酸不动杆菌的数据是否可以合并肯定要有数据支持。
2.什么样的数据支持,那就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检出这6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进行调查,对科室、年龄、原发病、基础性疾病、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药敏情况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必要的话也要对醋酸钙不动杆菌的检出患者进行调查,看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与醋酸不动杆菌患者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则可以合并,否则不能合并,因为合并会抹杀差异。
3.为什么鲍曼不动杆菌对很多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都超过80%,而醋酸钙不动杆菌却不是呢?有何原因?二者之间的药敏情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存在,那合并的理由就不存在了。
4.如果鲍曼不动杆菌与醋酸钙不动杆菌非常相似,难以区别,那微生物实验室是怎样鉴定出来的呢?又是根据什么鉴定出来的呢?不妨请教一下微生物室的主任。另外,可能同样的一株菌,一个工作人员认为是鲍曼不动杆菌,而另一个工作人员却认为是醋酸钙不动杆菌,那各个工作人员的鉴定结果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呢?如果所有菌株由同一个人来鉴定的话,结果又会如何呢? 记得香港玛丽医院是一年发布一次,人家的标本量可能不是我们可以比拟的。那么我们的标本量少,发布的如此频繁,意义到底多大?会不会对临床造成误导?对微生物不懂,但这也是我实实在在的疑问。 怎么能处理数据呢?改善检验流程,提高检验精度,为临床和院感提供真正的现实结果和数据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和医院患者健康安全所必需的啊。任何没有依据的修正都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同时也违背了我们科学工作者的最基本原则,讲科学! 本人认为:出现广泛耐药的,一定要核实(菌株纯度、鉴定、药敏),一下,才能出临床报告,统计的时候,同一个病人的相同菌株应该只计算一次,不重复计算,认为修改数据不可取,实验室的数据应该真实,无论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不能随意篡改实验数据,这是实验室人员应该遵守基本原则,如果同一个病区出现相同的耐药菌株,提示给临床注意就可以
这个问题的确很困惑。我们也每季度做,但结果确实不好分析。而且微生物室的检测是否一定准确?标本取材是否一定合格? 楼主提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如何解读我们现在临床微生物药敏监测的统计结果是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的送检率比较低!微生物标本数量有限,比如我们医院,标本送检做得最好的是ICU,检出菌株最多的也是他,于是,全院微生物药敏监测中ICU比重很大。我在想,如果统计时间够长、样本够多的情况下,是否按照科室——至少按照科室类别如内、外、妇、儿、ICU等来统计更有意义?经验使用抗菌药物选择时更有参考价值。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