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送检虽然提高,但给临床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各位老师:最近外科几个月有好多例病人做病原学送检,一部分是阑尾炎或脓肿(阑尾组织或脓液送检)、一部分腹腔手术(引流液患者拒绝第二次采样)、另一部分是食道手术(引流液送检),结果好多例都为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阳性(即多重耐药菌),临床科室大部分医生没有按药敏试验用药,按经验用药,效果好,对此,外科医生都不想再做此类病人病原学送检,院感科不知如何做才比较恰当?谢谢老师指点 查出病原微生物有利于对症下药,但片面追求送检率有时对临床毫无意义。因为很多时候病好了检验报告还没回来!(对于需外送医疗部门) 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可以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效果好,可以不更换抗菌药物,毕竟药敏试验是体外试验,并不是和人体体内环境一样的。但是在经验性用药效果欠佳的时候,药敏结果就是很重要的参考了。如果在经验性用药效果欠佳才采集标本培养的话,就很容易出现假阴性了。 如果好多例都为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阳性(即多重耐药菌),那可要引起重视啊,首先要确认这些多重耐药菌是否来自某个病区,或者是在某个病房是否有聚集性,如果是,那可要注意是否有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或者暴发或疑似暴发的可能性?其次,这些科室对这些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措施是否到位?假如医生没有按药敏试验用药,按经验用药,效果好,一方面可以继续用药,另一方面是否要考虑一下这些多重耐药菌是否是标本污染的假阳性结果等等。院感科的责任就是注意观察科室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否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有关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防护标准。追踪这些多重耐药菌感染消毒隔离、职业防护措施是否到位以及疾病的转归等,避免措施不当在科室内引起感染的暴发。 现在社区感染的产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很多,我们在监测过程中也有体会,还是建议多送培养,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及时隔离,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多例都为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阳性(即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普外科和胸外科,都是胃肠道手术患者,我本人一个考虑这些多重耐药菌是否是标本污染的假阳性结果;另一个考虑现在社区感染的产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很多。(临床医生怀疑化验室检查有问题)
确实我们的职责:就是注意观察科室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否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有关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防护标准。追踪这些多重耐药菌感染消毒隔离、职业防护措施是否到位以及疾病的转归等,避免措施不当在科室内引起感染的暴发。 谢谢老师指点
路过学习了,谢谢老师的观点. 楼主所说的疑问,综合分析考虑还是没有正确送检样本而致。就楼主提及的情形,应该送检的是穿刺液,送检引流液是不合适的。置管后24小时即有细菌定定值,术后引流液送检是没有临床意义的。给临床带来负面影响的是不正确的送检导致的假阳性,而不是送检本事。 常言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临床采送标本欠妥,微生物实验室对标本进入培养前阶段欠质控(原始标本涂片),后续全是无用之功呀!{:1_1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