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解读—关于环境卫生学监测
本帖最后由 细雨润竹 于 2013-8-26 10:22 编辑关于环境卫生监测问题,近年来卫计委颁布的相关规范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一、手卫生效果监测:WS/T 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
1、医疗机构应每季度对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 2、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二、环境物表的监测: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规定:仅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三、空气的监测:WS/T 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规定: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根据上述规定,相信好多同仁已经调整了监测频次进而减少了环境卫生学监测量,但前段时间来专项验收的老师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意是:“某院的某某主任误读了相关规范精神,使日常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弱化了,相关规范上面所说的医疗机构应每季度…是指各医院应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进行常规监测,而各临床科室每月的监测一点不能少!”
对上述规定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您同意该专家的观点吗?
根据“规范”要求,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重点部门每季度监测。 本帖最后由 谷子 于 2013-8-28 10:31 编辑
规范要求只是最低要求,但个人认为还要根据自己医院的具体情况,比如医院的医护人员消毒隔离观念弱如果再不加强监测以此来督促的话恐怕不行。{:1_2:} 关键每月监测的意义在哪?规范虽是低限,这是相应依据,但监测的结果更是最好的依据,感控人更应懂的合理使用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 规范要求只是最低要求,但个人认为还要根据自己医院的具体情况,我院重点部门每月做一次环境卫生监测 我觉得监测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真正落实各种措施,如果出现只为监测而消毒的怎么办?季度监测即可吧 我们医院目前还是延续着以前的每个月监测,因为是南方,而且我院周边环境城市改造一直在拆房子,周边的环境卫生和空气不是太好,再说医院刚起步,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还有待加强,所以我想在近两三年内还是保持着监测的密度,根据本院的发展再逐步更改吧。 我们是根据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调整了环境监测计划,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物表、医务人员手、空气监测一次。如有医院感染暴发随时监测。个人认为规范就是规范相关的要求,医院按照执行就是了,专家制定时是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我们没有必要再找理由这样或那样。当然监督所的人也要学习更新观念,才能正确指导医院的工作。否则检查没有统一标准。 少一点形式感控,多一点循证感控! 关于环境卫生学监测,我们是重点科室每月监测一次,普通科室每季监测一次,曾经想调整重点科室的监测频次,但护士长不同意,她说,每月监测一次心中有底,周期短,容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对于消毒灭菌后的无菌物品监测,我们消毒供应中心的主任也是坚持每月抽查3——5个灭菌后的器械包做监测,因为我们消毒供应中心刚刚启用,各方面的指标应该严格监测。我个人认为,科室的护士长、主任们能够负起责任,我们的工作就好做了,随着不断地学习和经验的积累,理念会不断更新。 “医疗机构应每季度对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没有规定是院级层面即是院感科亲自做的监测,也可以是临床科室做。 环境卫生学监测:高危科室每季监测一次,遇可疑暴发随时监测,每月监测没必要,浪费人力,物力.做好干预更重要。 专家也有拍脑袋的时候。既然规范规定了,就应该执行。再说增加监测频率有什么意义呢? 根据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调整了环境监测计划,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物表、医务人员手、空气监测一次。如有医院感染暴发随时监测。
“医院应........”医院应该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 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调整了环境监测计划,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物表、医务人员手、空气监测一次。如有医院感染暴发随时监测。
“医院应........”医院应该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疾控采样。 我们是重点科室每月监测一次,普通科室每季监测一次,曾经想调整重点科室的监测频次,但我觉得每月监测一次心中有底,周期短,容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再说,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还有待加强,所以我想在近两三年内还是保持着监测的密度,根据本院的发展再逐步更改吧。{:1_8:} 我们是根据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调整了环境监测计划,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物表、医务人员手、空气监测一次。如有医院感染暴发随时监测。个人认为规范就是规范相关的要求,医院按照执行就是了 本帖最后由 石桥wshh1975 于 2013-8-26 08:16 编辑
监测只是方法,不能为监测而监测。
监测要有目的,通过监测要实现什么,是为了取得调查数据还是为了质量改进?如果只是为了服从规范、标准的要求,那监测就失去了主动性。
监测要有依据,每月监测还是每周监测应该有依据,这个依据不能仅仅是规范上的明文要求,更要基于自己的感控实践,基于所在医院的具体情况。如果张嘴闭嘴就是规范,说明对感控、对监测没有自己的理解。如果监测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说明监测白做了。
监测要有结果评价,不能只是摆了一大推数据在那里。通过监测发现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出现了改进,又发生了什么新的问题,是否需要对监测项目进行调整?这些都要依靠评价来实现。如果没有评价,监测就是白做了,就是为了监测而监测。
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我们医院对普通病房的空气监测已取消,重点科室改为每季度一次,而考虑到物表、手卫生的重要性,对重点科室的物表、手卫生(尤其是手术室、ICU、血透室、新生儿室等)我们仍旧每月一次,也曾经请教过省市级三甲医院的同行,她们的情况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