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疫情
中山发生37例登革热疫情信息时报讯 (记者 李楠楠 实习生 刘诗妍 通讯员 梁宁) 昨日,记者从广东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获悉,中山报告了今年内地首起登革热本地病例,37个病例集中在黄圃镇五个社区,全部均已隔离住院,无重症和死亡病例。专家介绍,7~11月是登革热高发期,疫情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和高档社区,市民需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应还有感染病例处于潜伏期
据省疾控中心介绍,这些病例是从本月16日、17日开始陆续报告,报告地为中山黄圃镇,截至昨日下午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7例,病例集中分布在5个社区。目前37例全部住院隔离治疗,所有病例均为轻症病例,无重症及死亡病例。
省疾控中心表示,由于当地人口高度密集,有效控制蚊媒密度仍需一段时间,且根据流行病学推断,应该还有部分已感染的病例处于潜伏期尚未出现症状,所以预计近期仍将有新增病例报告。
疫情发生后,省疾控中心派出专家到当地现场指导疫情防控;在疫点范围开展入户病例搜索,全镇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疫情应急监测;积极组织和动员各级相关部门和社区群众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消灭成蚊、清除蚊虫孳生地以及环境整治的专项活动,并定期评估效果。
同时,当地还指定了定点医院对现症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按要求设置防蚊隔离室。加强疫区周边镇街的防控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患者病情都很轻”
“目前37个患者病情都很轻,主要收治在镇医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何剑峰介绍,经询问后发现37名感染者近期都未到东南亚等疫区旅游,所以初步确定为本地病例,这也是今年内地报告的首起本地病例。
何剑峰介绍,由于中国内地并非登革热疫源地,一般报告的都是输入性病例,截至日前,今年全省共计报告输入性病例20例。为何并非疫源地却会发生本地感染病例?他解释,本地病例最有可能的传播方式是,有居民到东南亚地区被带毒的蚊子叮咬后,回到本地后未见发病,但同时又在本地被蚊子叮咬后,导致本地的蚊子带毒,“那接下来这只蚊子或其繁殖的后代叮咬了人,就会导致感染。”
何剑峰表示,并不是被带毒的蚊子叮咬后100%会发病,有些甚至在短时间内会自动痊愈,这就是为何出现本地病例后,却找不到输入源头的原因。而这37名患者感染的都是较轻的一型登革热,所以出现的都是轻症,预计稍作治疗即可出院。他介绍,广东出现重症登革热致死病例,最近一次还要追溯到1992年,近20年来都未出现重症死亡病例。
何为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白纹伊蚊(花斑蚊)。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如何预防登革热?
市民该如何预防登革热,何剑峰表示,一是要积极灭蚊并避免蚊虫叮咬,白纹伊蚊一般在早上和黄昏时段出没咬人,晚上咬人的是库蚊;二是要清理家中及房子前后积水,3~5天就刷洗水缸一次,水生植物要勤换水,同时根部也要冲刷干净;三是到东南亚或其他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专家提醒
自行使用退烧药可能加重病情
发生聚集性疫情,是否意味着今年疫情更为严重?何剑峰表示,省疾控中心每年下半年的工作重点中都包括登革热的防控,7~11月是发病高峰期。广东的登革热疫情高发区主要有三个,一是珠三角地区;二是粤东潮汕地区;三是粤西湛江徐闻的渔港区,这些地方由于与东南亚等疫区接触频繁而容易出现输入性病例。
本地容易发生疫情的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或高档社区。他介绍,登革热病毒主要由白纹伊蚊传播,城乡接合部容易出现积水,给予白纹伊蚊提供孳生繁殖的条件;而高档社区则主要是养花养草较多,也很容易发生蚊虫疾病传播。“今年雨水较多,潮湿高温,非常有利于白纹伊蚊的生长繁殖。”何剑峰表示,随着暑假到东南亚旅游者增多,接下来防控压力将更大。
“登革热典型症状就是发烧、脸红、皮疹和骨头痛,如果被蚊子叮咬后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就医。”何剑峰最后提醒,对于登革热市民切勿自行用药,因登革热会导致微小血管出血,而一些退烧药如乙酰水杨酸类的阿司匹林等,作用后会扩张血管,此时容易加重病情。
大洋新闻 时间: 2013-07-20 来源: 信息时报
谢谢老师的消息,学习了。
页:
[1]